模具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工业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我国重点发展的汽车、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行业的产品有80%以上的零部件是由模具加工成型的。由于模具自身的特点,现代模具企业大多体现出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高素质劳动力密集以及高社会效益的特点,模具制造业已成为高新技术制造产业的一部分。
模具行业发展迅猛从2009年我国模具发展的水平来看,模具行业发展的表现有:大型级进模长度已超过3m,精密级进模已可与2000次/min高速冲床匹配;热流道模具和气辅模具有的已达国际水平;在CAD/CAM技术得到普及的同时,CAE技术应用越来越广,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得到发展,并取得较好成果;模具新结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专利数量增多。
多工位级进模和精冲模代表了冲压模具的发展方向,精度要求和寿命要求极高,主要为IT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精密组件、端子连接器、手机外壳等配套。据北京一家IT模具企业负责人介绍,IT模具在国内已有相当的基础,并已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个别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达到世界水平,但大部分企业仍有较大差距,总量也供不应求,进口较多。对于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配套、为引线脚100以上及间隙0.2mm以下的引线框架配套、为精度5mm以上的精密微型连接件配套、为直径1.6mm以下的微型马达铁芯配套及为显像管和电子等配套的精密模具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北京模协的一位领导看来,中国模具产业的设备、材料以及软件等都能从国外进口,这些和国外并没有差距,只要愿意投入,这些都可以上是世界上最好的。业界普遍认为,我国模具产业和发达国家的模具产业相比,真正缺的是人才,是工艺,是管理。就拿管理来说,国外先进的管理,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三四台机床,最多的可以达到8台,管理水平高,人员素质高,基本可以实现无人化作业。但中国的模具产业还不能,因为中国这样的人才还比较少。
北京一家IT模具企业的负责人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深入现场,不愿意吃苦。在模具加工行业,尤其需要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他们大量的实践¾验。在模具加工业,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些老师傅、老专家,已经六七十岁了还忙碌在第一线,因为企业需要他们宝贵的经验。很多人迷信先进的生产设备,认为只要有了大量的进口设备,就能生产出高端、精密的模具。尽管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我们还需要从国外引进大量的电火花机、线切割机、精密磨床、加工中心等高端、精密的加工设备。但并不是只要有先进的设备和软件,我们就能一下子变成模具制造强国。国外的合格的人才,不仅能够操作各种机床,还能进行模具设计,编写加工程序,在加工过程中能及时发现不妥之处并进行完善和修改,可以说,这样的人才才是模具产业最需要的人才
目前,模具设计人才和CNC数控加工人才,已¾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缺。就广东省东莞市而言,“东莞市万名模具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已为东莞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19563人。据智通人才市场统计,近年来模具企业在大量采购数控设备的同时,更迫切需要大量的模具设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的技术人员。然而,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企业要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人才显得比较困难。有统计数据显示,仅东莞的模具人才需要缺口就在50000名以上。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已¾成为模具企业发展的趋势。欧美的模具企业,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模具企业,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等,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公司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在中国,也早就有专家呼吁要加强信息化和信息化管理,但时至今日,还有大多数企业生产管理手段落后,和信息化、自动化还相距甚远。
可喜的是,在中国很多模具企业里,研发、创新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新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三维设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的研发应用、双料(色)注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厚焊接板的冲压成形技术、高强板热压成形技术等。随着模具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重视,随着各种新技术在模具产业的应用,模具产业必将迎来蓬勃的发展时期